社工百科网
欢迎光临社会工作百科网,诚邀你的参与共建社工百科好助手!
社工百科网是社会工作信息网—网络联盟大力打造的社工百科网站,是目前为止免费开放的、案例最全的百科网站。本网站提供社工知识、社工新闻、社工案例、社工项目等各类社工知识,致力于为社工提供各类知识、案例参考,促进社工发展。是实行免费注册,免费使用各项资源的公益网站。在此向社会各界招收志愿者,诚邀各位为本网站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贡献各位的力量。社工的发展离不开你我的支持!
社工百科网建设团队
2009.11.11
社工百科网
欢迎光临社会工作百科网,诚邀你的参与共建社工百科好助手!
社工百科网是社会工作信息网—网络联盟大力打造的社工百科网站,是目前为止免费开放的、案例最全的百科网站。本网站提供社工知识、社工新闻、社工案例、社工项目等各类社工知识,致力于为社工提供各类知识、案例参考,促进社工发展。是实行免费注册,免费使用各项资源的公益网站。在此向社会各界招收志愿者,诚邀各位为本网站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贡献各位的力量。社工的发展离不开你我的支持!
社工百科网建设团队
2009.11.11
社工百科网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社工百科网

社工百科网——社会工作专业百科全书
 
首页首页  相册相册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搜索搜索  注册注册  登录  
搜索
 
 

结果按:
 
Rechercher 高级搜索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 找回我的密码
最新主题
» 2015年社会工作者考试成绩开始查询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五 八月 14, 2015 4:43 pm 由 刘敏君

» 2015年社工考试新教材重点总结资料-百度云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一 三月 30, 2015 4:16 pm 由 刘敏君

» 2015社会工作者考试新教材变化、新大纲、百度云盘资料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三 三月 25, 2015 2:43 pm 由 刘敏君

» 2015社会工作者报名开始,电子书视频课件分享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四 三月 05, 2015 2:22 pm 由 刘敏君

» 社会工作者考试教材pdf电子版下载(2014年版)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一 一月 12, 2015 3:32 pm 由 刘敏君

» 2015年社工报考即将开始,学习资料分享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六 一月 03, 2015 4:21 pm 由 刘敏君

» 社工百科字典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六 十二月 20, 2014 3:24 pm 由 小蜜蜂

» 2015社工备考注意:2014年全科目真题已发布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一 十二月 08, 2014 3:43 pm 由 刘敏君

» 人社厅已公布2015年度社会工作者考试时间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二 十一月 18, 2014 3:40 pm 由 刘敏君

有谁在线?
总计有8位用户在线:: 0位注册用户, 0位隐身和 8位游客



用户同时在线最高记录是62人在周四 九月 05, 2019 3:07 am
四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日历日历
最优秀的发帖人
Admin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shgzxxw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刘敏君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依伊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金银花1209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魏新强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枫亭ivy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邬雪娇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o卡卡西o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小蜜蜂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lcap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ing_bar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Vote_rcap 
投票
合作伙伴
社会工作信息网
社工俱乐部
酷优站
百度站
网易站
新浪站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向下 
作者留言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86
注册日期 : 09-11-10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
帖子主题: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Empty周五 九月 21, 2012 5:46 pm

1 介绍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情绪感染的过程产生了兴趣。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通过社会接触过程感受自己的情绪反应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当人们下意识地模仿他们的同伴表情时, 通过感受着每分每秒的情感回应, 人们能够在他们同伴的情绪中感受到自己(Hatfield, Cacioppo, & Rapson, 1993), 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情绪感染。虽然对于情绪感染的界定学者间尚有分歧, 但广义上可将其界定为一种情绪体验(Hoffman, 2002), 该体验被他人所激发, 并最终使接受者的情绪与最初的激发者趋于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 情绪感染是建立人类互动的基础。如果他们想拥有一个顺利而广阔的社会交往, 在情绪上的同步模仿是在所难免的。情绪感染使人们时刻追寻他人的感受和意图, 即使当人们并没有专心去了解这些信息。 对于情绪感染理论的研究, 早期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对个体情绪感染机制的研究, 即对受到他人情绪影响的主体自身情绪反应过程展开研究,探讨主体受到他人情绪感染的机制过程、个体差异性与情绪感染强度关系等问题(Bernieri, 1988; Chapple, 1982; Hatfield et al., 1993; Hoffman, 2002; Laird & Bresler, 1992; Kendon, 1970; OToole & Dubin, 1968; Walbott, 1991)。
近年来, 一些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人与人之间, 特别是群体内部成员间的情绪感染交互过程的研究, 一些学者将其称为群体情绪感染机制研究。在这一研究视角下, 研究重点转向群体内个体间情绪感染的交互作用,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于情绪感染对于群体行为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Andersson & Pearson, 1999; Bowen & Blackmon, 2003; Hobfoll, 2002; O’Connor & Arnold, 2001; Ilies, Wagner, & Morgeson, 2007; Hashim,Wok, & Ghazali, 2008; Felps, Mitchell, & Byington, 2006; Smith & Conrey, 2007)。 本文将从情绪感染的机制研究入手, 讨论个体情绪感染的相关问题, 随后转向个体间情绪感染问题的研究, 分析情绪感染理论在群体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和实践应用等问题,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展开探讨。
2 情绪感染的机制研究
学者们对于产生情绪感染的机制展开研究, 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 其中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是模仿-回馈机制理论。
2.1 模仿-回馈机制
学者们通过观察发现人类倾向于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动作及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 主体的情绪体验会受到自身面部表情以及其他非语言线索的影响。 2.1.1 模仿 学者通过长期观察, 发现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情绪表达, 包括面部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1976年, Smith就观察到当人们把他们自己想象为在另一种环境状态下时, 他们会呈现出一种主动性的模仿。就像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当我们看到一记重拳打向另一个人的腿或者手臂时,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收缩我们自己的腿或者手臂。”Smith认为这种模仿是一种天然的回应。此后, 学者们又收集了大量证据, 表明人们确实倾向于模仿他人的情绪表情。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发现面部模仿总是即时出现的, 人们看上去能够感觉到每时每刻微妙的情绪变化。人们的情绪体验和面部表情, 至少能够反映他所观察对象的情绪变化。例如:Lundqvist (1995) 记录了瑞士大学生在观看包含人类愉快、悲伤、愤怒、恐惧和惊讶等表情图片后的面部表情活动, 发现带有不同情绪的脸引发了学生们不同的肌电图记录。比如当被试观察到愉快的面部表情时, 他们的面颊肌肉群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肌肉活动。但当他们观察到愤怒的面部表情时, 他们眉头肌肉群则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肌肉活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无论婴儿、少年、青年还是成年人都会下意识的模仿他人情绪所带来的面部表情(Hatfield et al., 1993)。 此外, 人们也会模仿他人的语言。不同的人倾向于不同的人类交互节奏 (Chapple, 1982)。正常情况下当人们交互影响时, 他们所谈论的语言内容将相互促进。此外, 大量研究成果显示:人们能够同步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姿势以及动作; 并且这些情绪特点模仿的时间间隔非常短暂, 几乎是同步的(Hatfield et al., 1993; Hoffman, 2002; Lundqvist, 1995)。 2.1.2 回馈 情绪感染的第二个过程称之为回馈过程, 即:主体的情感体验时刻都在受到来自情、声音、姿势和动作的模仿所带来的反馈与刺激。 理论上, 情感体验是基于大脑神经中枢发出的模仿指令, 形成面部表情、声音、动作模仿的输入性反馈, 且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根据自身的表情行为, 推断自身的情绪状态(Darwin, 1965)。Laird和Bresler (1992)发现情感体验将会受到面部肌肉回馈的显著影响:一方面, 一种情绪的外在流露将进一步强化这种情绪; 另一方面, 尽可能的控制外在情绪表露将会削弱自身的情绪。那些没有控制自身恐惧的个体将会经历更高程度的恐惧, 同理, 那些陷入忧郁的人很容易被具有相似情绪的他人所带动, 而无法恢复平和的心态。而目前研究尚不清楚的是面部表情回馈与情绪间是如何准确取得相互联系的。 此外, Ekman (1993) 认为情感体验与自动神经系统活动都会受到面部表情反馈的影响。他们要求被试展现六种情感:惊奇、厌恶、悲伤、愤怒、恐惧和高兴, 并通过两种方式完成这些情绪的展现, 即:根据自身经历来唤起, 或者只是通过面部肌肉运动来实现。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唤醒情感体验或者面部肌肉运动来展现某种情绪表达对于自动神经系统也是有作用的, 能够使之与所表现的情绪保持一致。由此, 学者们认为通过面部表情展示可以激发一致性的自动神经系统活动。 声音回馈也能够影响情感体验。Hatfield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 指出情绪与语调、声音质量、节奏等具有关联(Hatfield et al., 1993)。Scherer (1982)也发现当人们高兴的时候, 他们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震幅较小、斜度较大、语言节奏较快、声音尖锐。于是他制作了五盘录音带用于处理高兴、喜爱、愤怒、恐惧和悲伤时的声音特点, 并发现个人的情绪受到其自身发出声音的影响。 此外, 一些研究成果也显示情绪受到姿势与动作的反馈影响。Stanislavski (1986) 指出舞台演员已经发现了动作与表演效果间的联系。由于情绪记忆使人的大脑储存了过去的经历, 因此演员们必须在舞台环境下通过施展自身的表演动作来唤起这种记忆。Stanislavski认为人们在日常的活动中, 可能随时由某种微小动作而产生与之相关的联想, 进而展现出某种情绪。
虽然回馈过程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验证, 但大多数学者仍然支持这一观点, 即:主体的情感体验时刻都受到面部表情、声音、姿势以及动作的模仿所带来的回馈的影响。
2.2 其他机制理论
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其他的情绪感染机制理论, 如联想-学习机制、语言调节联想机制、认知机制、直接诱导机制等。 联想-学习机制, 即当观察者与他人在同一场合时, 在他人情绪诱发下, 会展现出与他人相似的情绪, 此时观察者的情绪感受与他人的情绪表达线索相一致, 这一情绪线索将进一步直接诱使观察者感受相似的经历, 或者间接的通过激发观察者回忆过去相似的经历而产生与周边他人相似的情绪状态(Hoffman, 2002)。 语言调节联想机制, 即对于某一特定环境的语言或文字描述能够激发观察者产生与所描述情景相似环境的想象。这一想象将使观察者产生与描述者相一致的情绪感受(Hoffman, 2002)。 认知机制的核心思想是换位思考, 即观察者将自己想象为处于某一场景下的另一个人, 并想象在该情景下与该人相似的情绪体验(Hoffman, 2002)。 此外, Preston和deWaal (2002) 指出在情绪感染过程中存在一个直接诱导的过程, 并将其称为直接诱导机制, 该理论认为当对某一个体的情绪表现行为产生认知后, 观察者原有的情绪状态就会被刺激并发生改变。此时, 情绪感染的直接诱导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且该机制将完全独立于其它情绪感染机制之外, 不受其它机制的影响。 3 情绪感染机制中的调节变量 3.1 个体差异性 当Hatfield, Cacioppo和Rapson (1994) 提出情绪感染假设时, 他们解释了两个人在交谈中, 是如何通过面部表情来进行情绪交互的, 而这些情绪将影响到相互间的交互作用。此外, 他们在假设中指出个体间存在差异性, 即:一些人易受到情绪感染; 而另一些人则更善于将其情绪传递给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 一些人成为了更好的情绪传递者; 而另一些人则成为了更好的情绪接受者。 这一差别主要源自于个体回应的刻板效应, 该效应来自于人与环境交互过程中人在肢体动与精神活动中的多样性。传递者善于通过肢体等形式将情绪传递给他人, 这些人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 并且幽默风趣, 他们适合从事推销员或者教师等工作。在驾驭能力、亲和力和展现力上优势明显(Hatfield et al., 1994)。一些学者研究发现, 那些善于传递正面情绪的人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与周围人员展开交流(Henning-Thurau, Groth, Paul, & Gremler, 2006; Isen & Means, 1983)。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传递者的控制能力不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 而是一种自动的、与生俱来的能力。而那些易受感染的人群(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主要是那些注意力容易被他人吸引的人群。因此, 这一人群更有可能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其结果是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变得更加容易。因此这一人群被视为理想的顾客, 因为他们更有可能成为人们攀谈与交流的对象, 并且愿意以此来交流更多的信息。 然而一些学者研究亦发现易受感染的群体也更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落状态, 因为他们同样也容易受到他人负面情绪的影响, 就如同控制力一样, 这一人群的注意力的关注度也是一个自动且下意识的过程(Doherty, Orimoto, Singelis, Hatfield, & Hebb, 1995; Small & Verrochi, 2009)。 3.2 性别与情绪感染 当学者们关注个体差异性与情绪感染研究的时候, 发现女性不仅更善于表达个人情感, 而且在判断非语言线索所传递的情绪信号时, 比男性也更为准确 ( Hall & Matsumoto, 2004; Hampson, van Anders, & Mullin, 2006; Haviland & Malatesta, 1981; McColl-Kennedy, Daus, & Sparks, 2003; Montagne, Kessels, Frigerio, De Haan, & Perrrett, 2005; Thayer & Johnson, 2000)。此外, 女性相比于男性, 也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 (Abel & Abel, 2007; Doherty et al., 1995; Mattila, Grandey, & Fisk, 2003)。Hatfield (1994) 认为这种结果主要取决于性别角色, 即女性对他人的情绪展现表现得更加敏感。因此, 女性更善于情绪的表达和回应, 相反, 男性思维更多的是针对外部环境的需求, 从而显得更具有逻辑性与理性(Tavris & Offir, 1984)。通过研究, 男性与女性在以下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1) 女性比男性更善于通过眼睛进行接触, 眼神接触的速率和频率均高于男性, 且交互时间更长, 女性的眼神会将更多的时间锁定在他人身上, 而男性则倾向于避免长时间注视他人(Haviland & Lelwica, 1987; Haviland & Malatesta, 1981)。 2) 男性与女性在自我解构与社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相比于男性的独立性更弱, 倾向于相互依赖(Markus & Kitayama, 1991); 同时女性具有更强的个人主义倾向, 缺乏集体观念(Triandis, 1994)。 3) 男性与女性在如何解读情绪线索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Haviland & Malatesta, 1981; McColl-Kennedy et al., 2003; Montagne, Kessels, Frigerio, De Haan, & Perrrett, 2005; Thayer & Johnson, 2000 )。从出生4岁开始, 女性就比男性更善于处理、储存和回忆社会刺激元素:如面孔、名字、和声音(Doherty et al., 1995; Hall & Matsumoto, 2004; Hampson et al., 2006)。通常情况下, 女性也比男性更善于解读非语言交流信息(Buck, 1984; Hall, 1984; Montagne et al., 2005)。此外, 男性与女性的处理负面情绪线索的速度都会快于处理正面情绪的速度(Becker, Kenrick, Neuberg, Blackwell, & Smith, 2007)。 4) 男性与女性在模仿情绪表情的趋势上存在差异性。在实验研究中, 已经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哭泣, 也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变化的影响(Eisenberg & Lennon, 1983; Simpson & Stroh, 2004)。 5) 此外, 男性与女性对于他们自身的情绪反应的感知情况也存在差异性(Hall, 1978)。女性更关注他人的行为, 更善于解读非语言信息, 更善于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 比男性更注重外部回馈, 从而也导致了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Abel & Abel, 2007; Doherty et al., 1995)。 3.3 文化差异性与情绪感染 情绪的展示还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Neal, Quester, & Hawkins, 2004; White, 2003)。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 社会成员由于受到不同的价值观的影响, 从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Neal et al., 2004)。在这一过程中, 情绪受到文化属性与社会背景的影响(Becht & Vingerhoets, 2002)。一些学者针对不同文化背景, 开展了语言能力对于情绪影响力的差异性研究, 从而支持了情绪是一条化纽带的论断(Kobayashi, Schallert, & Ogren, 2003; Ye, 2004)。然而在对情绪的表达进行研究时, 一些学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在表达基本的情绪时并不存在差异性, 如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的高兴、沮丧、愤怒等。在具体的表达过程中, 要遵循当地的文化习惯和行为准则(Ratner, 2000)。例如:日本人的文化使得人们在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反而面带笑容, 这可能导致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错误地认为微笑意味着兴奋、惊奇等 含义。 4 群体成员间情绪感染研究 对于情绪感染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是从个体头脑中所受影响的视角展开研究, 而针对群体内部, 个体之间的研究则明显不足。一些学者指出研究群体内部人员间的情绪交互作用是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方法(Barsade, Brief, & Spataro, 2003)。为此, 一些学者开始从不同的方面对该研究领域做了一些探讨。 4.1 群体情绪感染的循环效应 一些学者指出个体情绪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情绪, 这一影响过程可以在多人间交互产生, 并不断增强。输出者的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动作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并被接受者所感知 (Ekman, 1993; Falkenberg, Bartels, & Wild, 2008; Frijda, 1997; Keltner, Ekman, Gonzaga, & Beer, 2003)。接受者也会对输出者的情绪做出回应(Baumeister, Stillwell, & Heatherton, 1995; Clark, Pataki, & Carver, 1996; Cote, 2005; Lishner, Cooter, & Zald, 2008; Rafaeli & Sutton, 1987, 1989; Tamietto & Gelder, 2008), 从而在双方之间产生交互作用。此时的情绪感染不仅通过直接的交互作用实现, 而且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完成对周边人的交互影响, 即那些注意到情绪输出者的第三方。例如:愤怒者的情绪既被站在身旁的发泄对象所感知, 同时对于过路人与其它的目击人也同样具有感染效应。 此外情绪感染不仅仅在少数个体间存在, 在较大规模的群体或组织中也同样存在(Barsade, 2000; De Dreu, West, Fischer, & MacCurtain, 2001; Felps, Mitchell, & Byington, 2006; Tiedens, Sutton, & Fong, 2004), 并能在情绪输出者与群体成员间形成交互作用的“情绪循环”(Smith & Conrey, 2007)。例如:愤怒者的情绪将传递给观察者, ……
详情请点击http://wenku.baidu.com/view/c4148b8383d049649b66580e.html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shehuigongzuo.fengbb.net
 
情绪感染理论 研究述评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社工百科网 :: 社工知识 :: 社工理论-
转跳到: